咨詢電話:0312-3759272 0312-3628252 中 文 | English
發布時間:
2022-01-14 11:08
隨著全球制造業發展格局的深刻變化,“中國制造”正面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前后夾擊的雙重挑戰。
何從制造大國升級為制造強國,成為“新常態”下繼續支撐經濟增長的重要命題。
圍繞工業轉型升級,工信部著眼規劃未來10年制造業發展的重要綱領性文件——《中國制造2025》,并將重點借鑒德國“工業4.0”計劃,對我國工業有待加強的領域進行強化,力爭在2025年從工業大 國轉型為工業強國。
針對裝備制造業,工信部勾畫了“三步走”路線圖:到2025年,我國裝備制造業進入世界裝備制造強國第二方陣,部分優勢產業率先實現又大又強;到2035年,我國裝備制造業位居世界第二方陣前列,成為名副其實的裝備制造業強國;到2050年,我國裝備制造業進入世界裝備制造強國第一方陣,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裝備制造業強國。
德國“工業4.0”啟示
根據工信部發布的數據,2013年,我國裝備制造業產值規模突破20萬億元,占全球裝備制造業的比重超過1/3,多數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(見表1)。其中,發電設備產量約占全球總量的60%;造船完工量占全球比重41%;汽車產量占全球比重25%;機床產量占全球比重38%。
不過,雖然我國已躋身于制造大國行列,但產業大而不強、自主創新能力薄弱、基礎制造水平落后、低水平重復建設、自主創新產品推廣應用困難等問題依然突出。
作為借鑒的范本之一,裝備制造業最具全球競爭力的德國推出的“工業4.0”計劃闖入中國官方視野。工信部正在編制的《中國制造2025》提出,將體現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的數字化、智能化制造作為今后發展的主線。
前三次工業革命源于機械化、電力和信息技術?,F在將物聯網和服務應用到制造業正在引發第四次工業革命。在制造領域,這種技術的漸進性進步可以被描述為工業化的第四個階段,即“工業4.0”。
21世紀宏觀研究院認為,“工業4.0”對于大而不強的中國制造業,尤其是裝備制造業而言,是未來的發展方向,也有很多可供借鑒的地方。
一、注重中長期規劃。德國“工業4.0”的大體概念是在2011年“漢諾威工業博覽會”上提出,是德國政府確定的面向2020年的國家戰略。
二、需要資金和國家政策大力扶持。德國政府推出《高技術戰略2020》,“工業4.0”作為十大未來項目之一,政府將投入2億歐元,并已上升為國家戰略,旨在支持工業領域新一代革命性技術的研發與創新。
三、建立跨界研究小組或平臺。為推進“工業4.0”計劃的落實,德國三大工業協會——德國資訊技術和通訊新媒體協會(BITKOM)、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(VDMA)以及德國電氣和電子工業聯合會(ZVEI)共同建立了“第四次工業革命平臺”辦事處,以吸引并協調各方資源。
四、配套的工業基礎寬帶設施。“工業4.0”簡言之就是將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,而這依賴于綜合并高質量的通訊網絡條件,總體要求是簡單、可擴展性、安全性、可用性和支付得起。
五、標準的國際化建設和產品安全設計。中國要實現向“工業4.0”轉化,必須參與國際分工,而這需要一套與國際接軌的標準化和參考架構。
六、安保措施升級?;贑PS (Cyber-Physical System)的工業4.0的制造系統涉及高度網絡化系統結構,數據信息安全問題必須納入其中。
七、培訓和持續性的職業發展。在德國將近80%的年輕人接受的是職業教育,成功的職業教育為“德國制造”提供了大量優秀的產業工人。
突破從哪里開始?
除了借鑒國外模式,國內業已成形的若干具有影響力的產業聚集區同樣值得關注。
目前,高端裝備[0.05%]制造業形成以上海臨港、沈陽鐵西、遼寧大連灣、四川德陽等為代表的產業示范基地;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形成以環渤海地區、長三角地區和珠三角地區為中心的產業集聚區;工程機械主要品牌企業集中在徐州、長沙、柳州、臨沂等地區;此外,沈陽、蕪湖、上海、哈爾濱、廣州等地也建立了工業機器人[0.44% 資金 研報]產業園。
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,上海臨港整個產業區的集群集聚化,使其穩居幾大示范基地的龍頭老大地位。
上海臨港、沈陽鐵西、遼寧大連灣、四川德陽等地的裝備制造業各有側重,而上海臨港產業鏈上的聯動效應更突出(見表3)。上海臨港以清潔高效發電及輸變電設備、大型船舶關鍵件、海洋工程設備、自主品牌汽車整車及零部件、航空裝備產業、大型工程機械等六大裝備產業集群為特色,囊括了國內眾多高端制造業的“第一”。
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主要形成三大產業集聚區。
根據《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中長期發展規劃(2011-2020)》,以大連-天津-煙臺-青島為主的環渤海地區、以江蘇蘇中地區-上海-浙江浙東地區為主的長三角地區、以深圳-廣州-珠海為主的珠三角地區是我國三大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集聚區。
在這三大產業集聚區中,環渤海地區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規模優勢最為明顯,擁有數量最多的海洋工程裝備基地,以及大型的船舶企業(見表4)。
目前國內工程機械領域,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程機械產業集群基地,包括江蘇徐州、廣西柳州、湖南長沙、江蘇常州、福建廈門、山東濟寧、安徽合肥、四川成都、陜西西安、河南鄭州十大生產基地,而徐州、濟寧、常州、長沙更是我國著名的“工程機械重鎮”。
在幾大產業集群中,長沙工程機械發展速度最快、市場所占份額最大。